最真摯的恐怕也不過父母之愛吧。
回想起來,隻要自己不是從小就像是來向父母報仇討債的熊孩子,父母的關愛中一定包含這樣一句話:“你的錢夠花嗎?”
他出生在一個老少邊窮的小山村,村裏的人幾乎沒有什麼經濟來源。
山大人稀,家和學校隔著好幾座大山,翻山越嶺得走上整整一天。所以很小的時候,他就去學校住讀了。
吃的飯是自己在家背的米,學校統一用鍋爐一盒一盒蒸出來的;吃的菜是自家缸裏儲的鹹菜。一個月除了幾毛錢的紙筆,對於一個不過分調皮的孩子來說,基本沒有其他花錢的地方。
但是每個月回家臨走的時候,母親都要塞幾塊錢給兒子帶著。
她知道用不著,但是她一定讓兒子拿著。
後來他大學畢業,走出了大山,到一線城市參加工作。
即使一個月掙的錢比父母一年掙的都多。但每次打電話,父母依然會關心他的錢是否夠用。
他們擔心兒子在外穿得不好,受人嫌棄;擔心吃得不好,身體受不了;擔心沒錢交房租,被房東趕到大街上睡橋洞……
每當他告訴父母,錢足夠用時,他們就會放心些。
後來,他也在電話裏問父母是否缺錢花,是否有什麼想買的。時不時給父母打點錢,其實他也知道父母用錢的地方不多。
“兒行千裏母擔憂”,相隔萬裏的牽掛,最後濃縮成了一句話:
“你的錢夠不夠花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