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自覺或不自覺地與自身的情緒形成什麼樣的關係模式,首先取決於父母同自己情緒的關係。有這樣的家庭,每個人都沉默寡言,或者無論發生什麼事情,都咬緊牙關;也有這樣的家庭,說出自己的恐懼被認為是“懦弱”;表達出快樂或者憤怒是舉止放肆。
在這種家庭裏,孩子很快學會關閉自己心靈的窗子:什麼事情都不能向外泄漏。為了確保自己不觸犯這條瘋狂的戒律,孩子通常隻有一條出路,就是泯滅自己靈魂的聲息。既然無法扼殺自己的情緒,他隻有不去感受情緒,從而免除表達的必要。就這樣,孩子把自己心靈的聲音“關掉”了。
在另外一些家庭裏,成員們以較為微妙的方式處理自己的情緒,此中“奧妙”常常在心理分析的過程中被揭示出來。有的病人會說:“我不明白自己為什麼總是那
性藥,
春藥麼悲觀。我父親可是個嘻嘻哈哈的樂天派!”
直到有一天,隨著心理分析的深入,病人發現,表麵上興高采烈的父親原來長年在與抑鬱症作鬥爭,而作為孩子的他下意識地感受到了這種抑鬱,並把它變成了自己的生活模式。
孩子的感覺是敏銳的,他認同的總是成年人真實的一麵,無論這種真實隱藏在什麼樣的麵具下麵。
父母要幫他們
孩子的人格形成不僅依賴於父母的生活模式,也取決於他在認識自身情緒的過程中從父母那裏得到什麼樣的幫助。當孩子感受到強烈的憤怒或極度的歡
性藥,
春藥樂時,他需要成年人的語言撫慰,才能馴服情緒,並把感受變成自身的一部分而不至於感到焦慮。
如果沒有這種幫助,孩子會覺得自己快被情緒淹沒了,身體就要爆炸,並且終生都會無緣無故地恐懼自己。當孩子開始社會化的過程,父母的幫助尤為重要。孩子被送到幼兒園,第一次和同齡人生活在一起,他感受到的第一次失望,第一次愛(或友誼)的悲傷,第一次被侮辱、被排斥,都構成了孩子的“日常的情緒體驗”。
成人們往往忽視兒童課間休息時的打鬧,殊不知這裏每天都上演著莎士比亞式的悲劇,都對孩子有重大影響。
忽略小孩的悲傷?
為什麼這麼說?因為,不管成年人自己與情緒的關係如何,他們對孩童世界的看法總是拘泥於某些固定的論調,也許他們自己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。
在我們的社會裏,孩子通常被當成微型的人,一個尚未長成的人,因為他的身材是那樣的矮小。這樣一來,人們往往低估孩子言語的價值,並把孩子的情緒看得無足輕重。
我們常常說:“這沒什麼,不過是小孩子的悲傷而已。”人們否認孩子對周圍一切有著強烈的眷戀情感:“是啊,剛給他換了個新保姆,他慢慢就會習慣的。。。。。。”人們認為,小孩子不理解周圍發生的事情,因而不會像成年人那樣感受痛苦。其實,小孩子的悲傷是真實的。